“聚焦课堂,读懂儿童”是此次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国际交流专场的主题,杭师大附小的特色教育模式是“煲汤式”教育,倡导“从玩中学”,读了几遍这个关键词,读懂儿童相对来说较容易理解,身为一名教育者,面对教育对象,必须要能够抓住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煲汤式”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要尊重学生的特质,采用文火慢炖的方式,让孩子慢慢长大,而“从玩中学”这个词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每次在暑假、寒假或者长假之后,总有一部分孩子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上课不专心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老师和家长通常都会说:“心思不在学习上,一定是放假玩的收不回来了。”不仅如此,很多老师包括我经常会教育孩子,玩就痛快玩,学就好好学。在我的观念里面,“玩”与“学”是对立的,相互抵触的,玩有的时候甚至是贬义的,我们通常认为“玩”会耽误“学习”,学习就应该是积极的,一心一意的,那么如何能让孩子从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呢?
开幕式后的专家的讲座也是让我一知半解,我很期待展示课能解开心中的疑惑。第一节课是由杭师附小的周琪指教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大多数的展示课是不选择一年级的内容进行教学的,原因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尚未养成的儿童在学习幼儿园可能早已掌握的知识内容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特别容易出现“收不回来”的情况,加上我本身带一年级的原因,我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从玩中学”。
教室的布置首先就很新奇,学生的课桌被摆成L型,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保证是面对老师的,空出的一块长方形区域是学生的活动场地,老师在学生坐定以后将三十来个孩子带到了活动区域,导入部分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用投票器投了几道加法选择题,当时我就对这个投票器起了很大的好奇心,也很想上去玩玩。不仅如此,在新授的部分,在梳理进位加法的算理时,学生又通过白板感受了加的过程,最后在学生又通过学校自制的10格学具,每个人都动手经历了加的过程。在做完这些活动以后,学生才回到座位上完成指定的练习,同样练习的设计也是具有情境的,有趣味的。虽然整堂课的的活动很多,但是课堂却是井然有序的,这使同样执教一年级的我感触很大。
接下来的几节课大部分都是以活动为主,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进行探究,如何能让孩子“从玩中学”的,教师需要再读懂儿童的基础上,创设环境自然的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欢和同伴玩更是孩子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而当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可以学会与人如何相处,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并且通过实证性研究专家发现: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比师生间的影响要更大。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从玩中学”其中玩与学的关系了,这是基于对儿童天性的充分认识上所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基于对儿童的理解,我也明白了课堂中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其实课堂中的这些活动属于“有意性玩”的范畴,教师将“有意性玩”的环境创设的越自然,整个课堂就显得越生动越有活力。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为了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达去实践、去体验、去创造,最终获得了知识和能力。这样,“学”和“玩”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这次杭州之行,令我收获颇丰,但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儿童离不开玩,更需要学,“玩”与“学”想结合,才能“学”的快乐。(合肥师范附小
田寅莹)
评论